民眾黨主席、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涉京華城弊案,9/5傍晚遭羈押禁見,而台北地院隨後公布判決理由,卻沒想到當中一句「迥然若揭」意外掀起爭議,許多網友看完滿頭問號,詢問法官到底在說什麼,是不是用錯成語?
柯文哲因涉京華城弊案遭約談訊問,9/2無保請回,但北檢不服提出抗告,9/5上演法庭攻防戰逆轉成功,柯文哲最終被判羈押禁見,昨(9/5)天已在台北看守所度過第一夜。
台北地院隨後也公布判決羈押禁見理由,認為柯文哲對部分事實並未提出爭議,且明知將容積率提高至超過560%的做法違反法令,卻仍堅持推動,圖利他人意圖明顯、迥然若揭,依據《貪污治罪條例》第6條第1項第4款,柯文哲涉嫌圖利罪,犯罪嫌疑重大。
但上述新聞稿中這句「迥然若揭」,竟成為柯文哲弊案中的意外熱門話題,PTT有網友好奇發問,「迥然若揭是啥?法官自以為國文很好?」
指出成語只有「迥然不同」與「昭然若揭」,「迥然若揭」並不是標準成語,猜測法官是把2成語混用,但2個成語意思天差地遠,大酸「還以為法官國文很好,不會成語就不要亂用好嗎」。
其他網友回應,一開始也是看得滿頭問號、到底在說什麼,認為也有可能是法官打錯字,「應該是昭然打錯字」、「賣弄文筆結果出包」,也有人表示「不可質疑法官」、「你是想吃雞鴨飯嗎」。
「迥然若揭」有這成語嗎? 教育部網站這麼說
據教育部國語辭典解釋,「昭然若揭」、「朗然若揭」2個成語意思相同,形容含義或真相非常清楚顯而易見;而「迥然」是指差異很大的樣子,「迥然不同」意思為彼此不同、相差很大之意。
如果用新聞稿中的「迥然若揭」搜尋,則只會出現「昭然若揭」、「朗然若揭」2個成語,無其他相關成語,也才會意外掀起網友們的困惑。